哈喽,朋友们!又来跟大家一起探究汉字啦!今天的笔记写的是“豸”字,不是个能一下子就搞懂的字,一起来学学。
造字本义“豸”字甲骨文形象极了一只大口、四足长尾的野兽。金文时期,这个大“口”变成了“目”,可能是想强调野兽的眼睛吧。
到了籀文,豸字的尾巴被强调成“毛”形,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只有着长尾巴的动物。篆文时期,这个字的口部被写成了大口利齿的样子,尾巴则被写成了更抽象的形式。
说到造字意图,古人是想通过豸字来描述一种长脊猛兽,行动悄然而充满杀气,像是随时准备展开猎杀的样子。这种野兽的形象,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。
豸字最初是指长脊猛兽,但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了。有一个古文里的用法,指的是无足的虫类。这一点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困惑,因为兽类怎会无足呢?其实,这是因为古代人对动物的分类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。
现代语境中,我们可能更多地会在一些特定的词汇中见到这个字,比如“豺狼虎豹”中的“豺”,它也是“豸”字族的一员。这些字都保留了一种野性和力量的象征。
说文解字许慎《说文解字》的原文引用:❝“獸長𦟝,行豸豸然,欲有所司殺形。凡豸之屬皆从豸。池爾切。司殺讀若伺候之伺。”
解释与解读:字形与结构:
“獸長𦟝”:这里的“𦟝”指的是动物的脊背,意味着“豸”字本指一种长脊的动物,比如猫、虎等。“行豸豸然”:描述的是这种动物行走时脊背弯曲的样子,形象地描绘了动物行走时的体态。字义:
“欲有所司殺形”:这里的“司殺”可以理解为“执行杀戮”,意味着这种动物具有捕猎或攻击的本能。“凡豸之屬皆从豸”:指出所有与“豸”有关的字都采用“豸”作为部首。读音:
“池爾切”:这是古代的反切法,用来标注字的读音,相当于现代的拼音“zhì”。康熙字典《康熙字典》中,对“豸”字的解释引用了《尔雅·释虫》中的说法:“有足谓之虫,无足谓之豸。”这里明确指出,“豸”在古代是特指那些没有脚或足的动物,这类动物通常身体较长,如蚯蚓等软体虫类。
“豸”字在《康熙字典》中还有多种引申用法。一方面,它可以用作爬虫类的总称,体现了古人对这类无脚动物的泛称;另一方面,“豸”还通“解”,表示解决、化解之意,
这在《左传·宣公十七年》中的“使郤逞其志,庶有豸乎!”一句中得到了体现,这里的“豸”即被解释为“解”,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或化解。
读音“豸”字的读音为zhì,与“志”字同音。《正韵》里对豸字的注音为“直例切,音至”。记住这个发音,下次遇到这个字就能轻松读出它了。
含义用法① 动物分类:豸字代表的是一类动物,具体来说,就是那些没有脚的虫子。就像蚯蚓那样,身体长长的,没有脚,爬行起来一扭一扭的。
在古书《尔雅》里就有提到:“有足谓之虫,无足谓之豸。” 这句话的意思是,有脚的我们叫它“虫”,没脚的就叫“豸”。🐛
② 特定动物:豸字还特指某些长脊的动物,比如猫、老虎这类的。这些动物的背部线条比较长,给人一种力量感。
③ 解决问题:除了动物,这个字还有“解决”的意思。在《左传》中就有用到:“使子逞其志,庶有豸乎。” 这里的“豸”就是“解决”的意思,表达了一种希望问题得到解决的愿望。